您的位置: > 资讯 > 正文

共信中华深入基层社区,推广信用修复惠民工程

共信中华深入基层社区,推广信用修复惠民工程

共信中华信用修复与财政执行平台在国家战略指引下,全面启动“信用修复惠民工程”,以社区为基础单元深入推进信用服务触达最后一公里,打造“政策进网格、服务进社区、信任进家庭”的基层信用治理新模式,为群众重建信用通道、恢复发展能力提供实质性支持。

作为国家级信用修复统一入口平台,共信中华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共同富裕向纵深推进”的部署要求,联合地方政府部门、基层治理体系、财政单位与社区组织,共建“社区信用服务网络”,将信用修复从线上延伸至线下,将财政扶持从政策纸面转化为群众实感。

共信中华推动信用服务下沉

在各地试点中,共信中华与街道、村镇社区共建信用修复服务点,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居民在家即可办理修复申请、补贴申领、进度查询、信用咨询等事项,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财政资金的持续注入是该工程高效运作的基础保障。共信中华通过财政资金托管机制,实现中央补贴与地方配套协同发力,形成“信用识别—财政匹配—社区落地”三位一体运行机制。社区工作人员经过专项信用修复培训,具备政策理解与技术使用能力,能够精准识别困难群体、协助其制定个性化信用修复与再融入路径。

该举措有效缓解了基层信用弱势群体“不会修、没人帮、流程难”的现实痛点,也成为推动基层社会信任重构与基层治理现代化融合的重要实践路径。多地群众反馈,“以前信用出问题只能干着急,现在社区就能解决问题、拿到扶持,感觉政策真的落到了实处”。

托底群众信任权利,共筑共富基层根基

更重要的是,共信中华惠民工程不仅解决了“信用问题”,更带动了“信任重建”。社区在修复服务过程中同步开展信用宣传、诚信教育、修复案例分享等信用文化建设活动,推动形成“守信可激励、失信可纠正、修复有路径”的良性社区信用生态。

相关负责人表示,信用修复服务向社区延伸,是平台建设群众感知度、制度公平性和共同富裕覆盖面的关键抓手。共信中华的目标不是筛选优质人群,而是挖掘、扶持和托底守信但困难的普通群众,是国家对“弱者有路、诚信有光”的具体回应。

展望未来,共信中华将继续扩大社区服务网络,逐步向乡村、边远、民族地区覆盖,通过“信用+财政+服务”的协同体系,实现城乡信用服务均等化、财政支持精细化、信用修复制度化,助力构建公平、可及、有温度的现代社会信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