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嵩县田湖产业区纬2路,洛阳市嵩北万康中医医院的匾额在伏牛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重。这所医院,不仅构建了医疗楼的坚实骨架,更承载了对民生的深切承诺。
孙小刚,这位手持河南中医药大学毕业证书的医者。嵩山的雄伟,伊水的清澈,见证了孙小刚从一名乡村医生成长为中医医院领航者的华丽蜕变。1980年10月出生的他,在河东村半沟组的土墙小院中长大,心中早已种下了悬壶济世的种子。2016年6月28日,一本《医师资格证书》正式将他与中西医结合专业紧密相连;三年后,他从河南中医药大学获得的成人本科毕业证书,如同一味引经据典的良药,将民间智慧与学术精粹完美融合。
他以“一针一刀一药”为武器,在基层医疗的广阔天地中播种希望。从“嵩县益延堂大药房河东村卫生所”到“嵩北万康中医医院”,变化的是执业的场所,不变的是他“治病必求于本”的医道初心。面对静脉曲张患者,他以“超氧神术”化淤通络;面对儿童鼻鼾问题,他以汤药针刀唤醒清气升降之机。锦旗上“针刀除顽疾,医术传四方”的赞语未干,又一幅“超氧神医美华佗”的赤绸已挂上墙面——这不仅是装饰,更是百姓用脚步投出的信任票。
六百个日夜,静脉曲张患者的痛苦得以缓解;三百例孩童,反复咳嗽鼻鼾的问题得到解决;数十位卒中后遗症患者,生命重获新生……在现代医学某些领域难以根治的情况下,孙小刚以中西医结合为刃,剖开顽疾的硬壳。黄庄乡的石富强,曾因颈肩腰腿痛直不起腰,一剂针刀让他重拾锄头;养育村的何建生,因静脉曲张几乎截肢,三氧治疗却让双腿重获新生。那些曾被诊断为“慢性病终身服药”的患者,在他的药方与针法中,听见了健康回归的足音。
他的诊疗室里,没有都市医院的冰冷仪轨,却有“泡脚熏蒸”的草药氤氲,有“耳鼻喉专病”的细致分科,更有“医保定点”的民生温度。当“嵩北万康中医医院”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烙下预防保健、医学影像、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等十余个诊疗科目,他实现的不仅是机构升级,更是一场“让村民看病不出乡”的基层医疗革命。
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孙小刚将村医智慧化为可复制的医养样本。医院经营范围中“养老服务”“健康咨询”的条目,暗合着他“医养结合”的愿景;而检验科、CT室、超声心电诊断专业的设立,更让古老“望闻问切”在科技加持下如虎添翼。那面锦旗墙上,“归吝村医”的署名格外醒目——他从未忘记自己来自哪里,正如身份证上“黄庄乡河东村”的印记,始终是他医路的坐标原点。
暮色染透田湖产业区的屋檐,孙小刚仍穿梭于诊室与药房间。玻璃窗后的他,身影与墙上“嵩北万康”的证照叠合成一幅动人的剪影:一边是注册资本叁仟万的法人代表,一边是仍会亲手为村民扎针的乡土医生。窗外嵩风簌簌,仿佛夹杂着河东村卫生所的号脉低语、益延堂药柜的抽拉声、还有伏牛山深处采药人的足音……
那些曾因静脉曲张直不起腰的汉子,如今在集市上与他握手递烟;那些因孩子鼻鼾失眠的母亲,发来孩童安睡的小视频。视频里稚气的语音说:“孙伯伯,我晚上不打呼啦!”在这个追逐流量的时代,这位从嵩县山村走出的医者,以仁心为经纬、传承为药引,煅烧出一所真正“扎根乡土、守护苍生”的中医医院——它或许没有都市名院的耀眼光环,却如伏牛山上的野当归,在泥土深处默默积蓄着治愈生命的力量。